基于智能電器的定制式需求,海爾引領全球技術的智能制造云平臺在7日的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合作發展高峰論壇上驚艷亮相。智能制造,正在開啟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時代。
基于智能電器的定制式需求,海爾引領全球技術的智能制造云平臺在7日的首屆世界智能制造合作發展高峰論壇上驚艷亮相。智能制造,正在開啟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時代。歷經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制造業一直是產業的重心,此次的智能高峰論壇也體現出中國發展制造業的決心。然而,低端的傳統優勢急劇衰減,國內勞動力供給減少造成制造業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中國制造需要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中強筋壯骨,在生產率的提升上著力,讓“智能制造”進一步引領經濟新騰飛。
“中國制造業企業大部分還處在2.0階段,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在3.0階段。因此,在推動‘中國制造2025’進程中,要采取并行戰略,做到為2.0企業‘補課’,3.0企業普及,4.0企業示范。在推進并行戰略的同時,讓2.0、3.0的企業都朝著智能制造方向發展,盡快縮短進程、縮短階段,達到智能制造的目標,最終實現中國的智能制造由大到強。”中國CIERC民間智庫研究中心主任謝虹敏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智能制造不是人們想像中的計算機操作工廠流水線,也不是機器人代替人類生產加工,而是一次全流程、端到端的轉型過程,它將使研發、生產、產品、渠道、銷售、客戶管理等一整條生態鏈發生劇變,進而讓企業的商業模式出現顛覆性變化。
關鍵是人才
在濟南智慧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詢斌的心頭,如何帶領企業轉型?如何搭上智能制造的早班車?這些問題遲遲無法找到答案。
“我們主要是研發高科技玩具及益智類教育產品,為提高產品的品質,打破同質化競爭,唯有創新和轉型升級,往更高端的發展路徑去發展,但又談何容易。”王詢斌在與經濟導報記者的交談中反復表示,公司日前打出了高薪招聘研發人員的廣告,但是能夠達到要求的寥寥無幾。
在濼口做了十幾年玩具制造、銷售的王詢斌,如今因為無法招到合適的研發人員而面臨轉型艱難,企業業績也一直在下滑。
經濟導報記者在對多家高科技制造企業的采訪中了解到,王詢斌的“人才荒”難題只是一個縮影,更多企業則是面臨著從生產、研發到工藝壁壘、外國企業打壓、商業化落地等多個層面的不同瓶頸和問題的制約。
在濟南翼菲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賽為經濟導報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些“三頭六臂”的“員工”:它們并不是人類,而是一臺臺新型的并聯機械機器人。在視覺系統的引導下,每臺這樣的機器人在一秒鐘內就能準確無誤地完成多次設定動作,其效率和工作連續性遠遠超過熟練的人類工人,成為顯著提升效能的生產利器。
據張賽介紹,目前他們的客戶中大多都是日化、食品、制藥、電子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大品牌都選擇使用分揀型機器人完成流水線中較為復雜和繁冗的工作環節。
作為剛剛成長起來的本土企業,在創業初期如何獲得客戶的訂單也讓他們這幫技術出身的人有些頭痛。
“當初我們的第一位客戶,已經決定使用德國知名品牌的并聯機器人生產線,但因為排期需要3個月的時間,客戶不滿意,這就給了我們機會。于是在一周時間內,我們按照客戶的要求完成了全流水線的定制,在試用后客戶果斷選擇了我們。”張賽說。
他回憶道,當初他們為了爭取這第一單幾天幾夜沒有合眼,在與國外巨頭的PK中,他們的技術完全沒有問題,但企業品牌認知度不夠、新公司業績不多、制造成本、招投標流程等各方面問題制約著他們拿到更大的訂單。
“我國工業機器人從基礎原創性成果到研發產品之間斷層嚴重,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不高,嚴重制約了自主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機器人產業是一項投入大、研發生產周期相對長的產業,需要有一定實力的大企業進行投入與參與。”山東機械工業自動化設備協會研究員林偉民認為,目前全球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55,而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21,遠低于日、韓、德美等發達國家。但智能制造大背景下,“機器換人”政策將不斷落地,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智能制造是牽扯到整個產業鏈的變革,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的老一套經營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已經走在智能制造前列的企業,必然會面臨轉型期所帶來的陣痛,但這種陣痛也會帶來顛覆性的劇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