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國產機器人研制取得長足進展,部分產品已經得到市場認可。但是,國產工業機器人所需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以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 “機器換人”將影響就業?
近幾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很多地方都在搞“機器換人”。大量“機器換人”是否會影響就業?如何提高國產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協調人和機器人的關系?經濟之聲記者呂紅橋提問,工信部回答。
來源經濟之聲,根據錄音整理
近幾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國產機器人研制取得長足進展,部分產品已經得到市場認可。但是,國產工業機器人所需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以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什么時候能大量用上國產的?
工信部回應,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到2020年,我國機器人用關鍵零部件的性能、精度、可靠性將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中實現批量應用,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50%以上。
當然也有人說,我國機器人產業出現了不好的苗頭,高端產業低端化現象突出。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
現在有人說中國機器人產業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現象,您觀察認為有這種現象嗎?
屈賢明:別的國家機器人已經實現增產和試用幾十年了,已經做得即好又便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比較成功的一種做法是從低端做起,取得用戶的信任,占領了市場,然后再向高端去做,所以這個現象是發展中非常正常的。
很多人關心機器人能不能有人類的智力,把什么活都替我們干了,未來機器人會有怎樣的進步?
工信部回應,未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機器人將擁有更加可靠的大腦和感覺器官,人機交換方式將產生革命性變化,新材料、新型驅動方式的出現將使機器人的形態更加靈活多變,既提高了人機交互的安全性,又增強了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滿足了從太空到深海不同環境下的各類任務需求。
當然,現在的機器人還做不到這些,即管如此,仍然有人擔心機器人會帶來失業問題。
面對機器人的競爭我們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
工信部回應,一方面目前機器人更多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惡劣、勞動乏味枯燥等沒人愿意做的工作,比如重物搬運、焊接、 噴漆、火山探險等,在這些崗位并不存在機器人與人類的競爭;另一方面,隨著機器人的普及應用,雖然普通勞動者的需求將會會減少,但各類研發人員,系統設計集成以及高級工人的需求將會大幅提高,進而創造出更多的高級工作崗位,也就是說不能片面看待機器人的影響。屈賢明也持類似的觀點。
現在東南沿海很多地方都在搞機器換人,面對機器人的競爭,一般的產業工人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飯碗?
屈賢明:現在推行機器人換人的地區,普遍遇到了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替代工人,但是,有的崗位機器人將會代替一部分勞動力,代替的這部分勞動力可以從事服務行業,如采用了機器人以及相應配套等服務工作。

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 “機器換人”將影響就業?
近幾年來,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很多地方都在搞“機器換人”。大量“機器換人”是否會影響就業?如何提高國產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協調人和機器人的關系?經濟之聲記者呂紅橋提問,工信部回答。
來源經濟之聲,根據錄音整理
近幾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國產機器人研制取得長足進展,部分產品已經得到市場認可。但是,國產工業機器人所需的精密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以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仍然依賴進口,這也成為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
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什么時候能大量用上國產的?
工信部回應,在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下,國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到2020年,我國機器人用關鍵零部件的性能、精度、可靠性將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中實現批量應用,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50%以上。
當然也有人說,我國機器人產業出現了不好的苗頭,高端產業低端化現象突出。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屈賢明。
現在有人說中國機器人產業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甚至玩具化的現象,您觀察認為有這種現象嗎?
屈賢明:別的國家機器人已經實現增產和試用幾十年了,已經做得即好又便宜,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比較成功的一種做法是從低端做起,取得用戶的信任,占領了市場,然后再向高端去做,所以這個現象是發展中非常正常的。
很多人關心機器人能不能有人類的智力,把什么活都替我們干了,未來機器人會有怎樣的進步?
工信部回應,未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機器人將擁有更加可靠的大腦和感覺器官,人機交換方式將產生革命性變化,新材料、新型驅動方式的出現將使機器人的形態更加靈活多變,既提高了人機交互的安全性,又增強了機器人的環境適應能力,從而滿足了從太空到深海不同環境下的各類任務需求。
當然,現在的機器人還做不到這些,即管如此,仍然有人擔心機器人會帶來失業問題。
面對機器人的競爭我們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
工信部回應,一方面目前機器人更多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惡劣、勞動乏味枯燥等沒人愿意做的工作,比如重物搬運、焊接、 噴漆、火山探險等,在這些崗位并不存在機器人與人類的競爭;另一方面,隨著機器人的普及應用,雖然普通勞動者的需求將會會減少,但各類研發人員,系統設計集成以及高級工人的需求將會大幅提高,進而創造出更多的高級工作崗位,也就是說不能片面看待機器人的影響。屈賢明也持類似的觀點。
現在東南沿海很多地方都在搞機器換人,面對機器人的競爭,一般的產業工人怎么才能保住自己的飯碗?
屈賢明:現在推行機器人換人的地區,普遍遇到了招工難、用工貴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存在替代工人,但是,有的崗位機器人將會代替一部分勞動力,代替的這部分勞動力可以從事服務行業,如采用了機器人以及相應配套等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