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新趨勢
對于我國工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張東認為將呈現出以下趨勢:
一是泛在連接和工業網絡升級。工業企業正在解決OT和IT融合的問題,無論是以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推進,隨著IP協議逐步往下下沉,自動化生產、管理和連接的問題凸顯。
二是傳統行業對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具體行業為例,玩具行業原本信息化水平較低,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定制需求,玩具行業的信息化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對于家具行業而言,當前家具生產外包的趨勢日漸明顯,而在電商的興起下,家具行業還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送貨、組裝等服務能力。
三是個性化定制將成為整個產業的新業態。張東表示,基于對數百家企業的深度調研顯示,個性化定制正在成為新的趨勢。個性化
定制對于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企業具備包括3D仿真、數字化等能力。
四是物流體系建設保持領先。目前電商倉庫和企業的生產倉庫正在進行融合,很多制造企業的生產線和倉庫的信息渠道已經打通。
五是工業機器人發展非常迅猛。目前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聯網主要集中在場內。因此未來還需借助云平臺推進工業機器人的同步發展,提升機器人的智能。
相關: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
攜景消息,國家信息中心馬忠玉副主任在近日智能應用推動制造業變革與升級研討會上表示,“我國智能制造未來發展潛力巨大,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20%。”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支點。
2017年3月1日,由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有限公司主辦的“SIAF廣州國際工業自動化技術及裝備展覽會”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隆重舉行,作為工業自動化行業華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展會,本次展開設了五大展區重點展示了自動化傳動系列、傳感器及IPCs、工業軟件、機器人技術等最新產品和技術。
珠三解作為中國制造業聚集地,擁有汽車制造、電子信息、家電制造、航空、造紙、食品飲料、紡織、建材等優勢產業群。本次展會為自動化廠商與華南制造業提供了對接的平臺,展會分別設立了機器人及機器人視覺專區、接口技術、連接器專區、傳感器及測量專區、電氣專區、工業通訊專區,引眾多國際及國內知名工業自動化品牌前來參展。
在2.1號館里,匯聚了川崎、安川首鋼、埃斯頓、眾為興、羅庚、康耐視、大恒、森薩帕特等眾等機器人及機器視覺企業。
其中,埃斯頓展示了針對3C電子行業的機器人應用案例,如張力控制、多軸同步、高精度位置控制電液混合伺服解決方案。
安川首鋼展示了機器人擰螺絲裝配系統、機器人高速搬運系統,高速、高效、穩定,這些基于機器人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不僅降低工廠的人力成本,還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大數據驅動智能制造加快發展,加快互聯網與制造業快速融合,是傳統制造業變革與升級的重要內容。”馬忠玉表示,大數據智能應用發展對生產、生活都產生重大影響,以數據挖掘分析為核心的應用和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變革。
“制造業大數據是一座金礦!”北京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系主任侍樂媛表示,制造業擁有的大數據遠超其他行業,但到現在為止距開采出來還差得很遠,很多數據天天“流淌”都沒有辦法收集起來。究其原因,制造業大數據具有復雜性,是動態復雜的拆分合并數據。從全球應用現狀看,制造業基本上是縱向數據的采集和利用,缺乏橫向數據的鏈接和利用。實際上,制造業需要經緯縱橫的數據采集能力。
我國智能制造尚處于起步階段。2016年3月份,海爾率先發布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支持大規模定制的互聯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平臺COSMO,并通過開放、互聯、可視讓用戶成為智能制造的參與者。2020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而目前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工業物聯網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關于工業物聯網的討論,常圍繞著離散制造(discrete manufacturing)流程打轉。事實上,食品工業這類批量制造(batch manufacturing)流程,也為智能感測技術提供了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智能制造除能提升食品安全、質量,還有助于改善顧客參與度、增加產品市場占有率,因此應為食品業者未來重要的議程之一。
據Food Processing網站報導,食品或飲料常需面臨下架回收的問題,原因不外乎遭到客戶或消費者抱怨,或是收到政府命令。澳紐食品標準局(FSANZ)指出,食物飲料若發生微生物污染、標簽錯誤、異物摻入、化學物污染、過敏原標示不清、生物毒素污染、包裝瑕疵、過多添加物等情形,都會面臨被回收的命運。
為了盡快發現問題源頭,食品業者需要一套能完整記錄食物從“農場到餐桌” (farm-to-fork)歷程的追蹤系統,而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等現代感測技術,能可靠并有效率的追蹤物料來源,簡化整個供應鏈的追蹤流程。
日本西紅柿醬制造商可果美(Kagome)已將整個培植、加工西紅柿的過程自動化。為了控制產品質量,可果美會將新鮮西紅柿的樣本送至實驗室化驗,而每個盛裝新鮮西紅柿的桶子上,都附有RFID卷標記錄每桶西紅柿的來源。可果美可透過RFID卷標所提供的信息,訂定各種決策,借此提升產量及效率,同時也讓產品來源更加透明。
除此之外,德勤咨詢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調查發現,有84%的美國零售商店顧客,會在購物前或購物時,利用智能手機查詢產品信息,且這些人購買商品的機會比起其他人高出40%。
零售業者與食品業者應設法利用這種消費趨勢,提出新的方式增加顧客參與度,并進一步影響顧客的消費意愿。像是將印刷電子技術(Printed Electronics)使用在產品包裝、貨架卷標與銷售點的展示,做為向消費者手機傳達信息的媒介。業者也能透過這類技術避免貨物遭破壞、失竊,或是減少食物或包裝上的浪費。
加拿大NFC Authority公司透過云端平臺將無線卷標、打印天線與軟件應用結合,并與釀酒廠合作,讓消費者不必安裝App就能直接透過NFC裝置取得產品信息,而廠商也可透過云端分析工具收集實用的消費者信息。
單件小批量生產可說是工業4.0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與智能感測裝置結合的適應性自動化系統,可提供足夠的彈性,應付不同客戶的制造需求。而這樣的訴求對講求批量制造的食品產業而言,乍看之下并不是十分適用。
除了德國訂制化麥片公司Mymuesli之外,很少有業者能成功達到這個目標。盡管如此,其他食品業者仍舊可從訂制化包裝下手。
包裝系統可依據智能傳感器所提供的數據,自動調整配置,使包裝流程效率達到優化。由于傳感器只需提供必要的訊息,因此并不會產生太大的數據需求。
為了方便商品追蹤數據的取得、分析,業者可利用云端平臺,收集來自供應鏈、制造流程等各個地點的資料,并將分析后的結果與整個系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