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各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及市場預期升溫的帶動,投資機構也加快了智能制造產業的布局。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制造主題迎來了從概念到成長性轉變的契機,相關公司業績有望迎來高增長。
智能裝備開啟中國制造2025 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中國制造2025”于2015年正式發布,國務院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智能制造是核心。近期,工信部部長苗圩多次表示,2017年將是我國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關鍵一年,工信部等有關部門還將出臺一系列舉措,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持續落地和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升級。其中,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目標明確,政府鼓勵民企參與,投資機會顯現。
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
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勞動人口于2014年出現負增長,因而工業智能化成為中國維持制造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隨著國家對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大力扶持,以及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智能制造產業迎來了發展機遇。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完成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以蒸汽機發明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投入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可編程計算機誕生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不斷改進生產手段的過程中,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當下,由智能裝備制造引領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時代即將到來。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顯示,2016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繼續增長,上半年累計銷售19257臺,按可比口徑計算較上年增長37.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2個百分點,產業發展處于上升通道。國際機器人協會(IFR)則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2016年-2018年的銷量將分別達到7.85萬臺、9.81萬臺、12.27萬臺,年均增長25%左右。
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走在前列的廣東省,2016年培育年產值超億元的機器人骨干企業15家,新增應用機器人2.2萬臺,總量超過6萬臺。
可見,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已然成為一種共識。只有通過智能制造,才能帶動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民企參與推動智能裝備產業發展 投資機會顯現
2016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研制60種以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同時,《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等產業扶持政策將陸續頒布,推動產業加速發展。
就具體目標來看,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從2013年“每萬工人30臺”到2015年“每萬工人50臺”,增加67%;根據國家發展策略,2020年目標為“每萬工人150臺”,達到初步的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可見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為推動智能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發展,政府鼓勵和支持民間企業的積極參與。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鼓勵民營企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15個重點領域,推動優勢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加快推進民營企業智能制造,實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兩大計劃,推廣機器人應用,推動建設一批示范智能工廠。
工信部2015年實施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直接切入制造活動的關鍵環節,在制造業各個領域實施推廣應用。最終結果顯示,50個項目的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了38%,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了9.5%,同時降低了21%的運營成本。例如,海爾搭架智能互聯工廠,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0%,交貨周期由21天最短縮至7天,能源利用率提升5%。美的集團通過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造,組裝合格率由97%提升至99.9%,減少倉儲面積46萬平方米,供貨周期由24天降至9天。
受各地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及市場預期升溫的帶動,投資機構也加快了智能制造產業的布局。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制造主題迎來了從概念到成長性轉變的契機,相關公司業績有望迎來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