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的實踐與深化中,宏觀與微觀、規模與定制、個性與共性必然成為主要的幾個因素。要努力推動讓數據成為有價值的信息與情報,并且加快合規標準的建設,掌握信息通道權與安全性將任重道遠。
大數據+人工智能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有革命性意義
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聽取和審議國 務院總理李克強關于政府工作的報告,審查國務院關于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審查國務院關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重點,包括消費,投資,創新,健康中國建設,社會治理等諸多方面,需要大數據等趨勢科技協同有效梳理和精細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勢必衍生出一系列創新應用。例如預測分析應用將有效輔助商業,從而將數據分析和商業決策緊密連接。一類是人類軌跡產生的數據,另一類是機器自動產生的數據。這兩類數據構成了大數據多結構化數據源。大數據不僅要關注實際數據量更要關注大數據的處理方法,讓數據產生巨大的創新價值。
以大數據、互聯網+移動和軟件定義+生態、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時代,隨著經濟增長格局的轉變及信息化的數據累積,我們應以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結合工作報告中的20個大熱點,以解決實際問題出發,避免停留在大數據的概念和理想階段,切實的從小問題著手,通過大數據的實踐,提升組織的管理深度和廣度,加速在行業的應用步伐,這樣對促進全產業和行業轉型升級有革命性意義。
智能制造只是制造業大范疇中的一部分,在關注智能制造的同時要看到制造業的全部,從材料工業,再制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建立覆蓋整個制造業價值鏈的信息戰略和現代技術管理平臺。在傳統企業互聯網與智能化管理的征途上,通過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技做管理是未來制造業運維管理的必經之路。
我們已經通過工業物聯網與大數據的發展態勢,看到了全球信息產業與制造業有了新一輪的結合趨勢。如何通過國家創新體制來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的長期有效發展,如何在中國經濟變革中,找到符合這個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的階段性主體與制度,非常值得智庫、社團等社會組織更多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