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于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面對轉型升級過程中遭遇的現實困境,中國制造業將如何自救?
工業3.0時代大幕拉開 制造業轉型還需幾塊跳板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以重振制造業和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2015年10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在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推進下,近兩年中國制造業的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但國人瘋搶國外電飯煲甚至馬桶蓋等新聞卻屢見不鮮,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遭遇的現實困境。
中國制造業由工業2.0走向工業3.0階段
3月17日,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攜手德國著名工業企業博世,發布《借鑒德國工業4.0,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研究報告稱,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于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
報告指出,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已經加大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和人力資本投入,如青島海爾、三一重工、沈陽機床、中國石化、青島紅領等,但是,總體上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該報告還指出,不同行業、地區和企業間的自動化程度和信息化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也使得中國制造型企業在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過程中,將呈現多樣化的需求。同時,報告提出了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破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加速已有技術的擴散應用、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并就汽車、裝備制造業、家電、電子信息和能源五大產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
中國制造業崛起還缺什么關鍵要素?
發展和振興制造業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資源要素和政策環境。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日前發表的署名文章中談到,在當前背景下,中國發展制造業需要如下關鍵因素:
有制造業雄心的企業家。雖然中國號稱制造業大國,但現在真正懷有制造業情結的企業家在中國屬于稀缺品。諾大的中國市場,新經濟、房地產、互聯網領域新星輩出,但至今仍然堅持在制造業領域的著名企業家很少。
可公平獲得的、較低成本的金融資源。國內民營制造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經典問題,要振興制造業,必須從體制機制上解決這個問題。要使民營制造企業象國有企業一樣可以獲得較低成本的銀行融資,不遭受融資歧視。
相對較低的綜合成本。在中國的快速城鎮化進程中,房地產畸形發展,普遍拉高了資產價格,再加上勞動力價格上漲,對制造業造成了不小“傷害”。在房地產商、政府、銀行“合謀”之下,國內成本上漲太快,資產泡沫遏制了制造業發展。
除了以上幾點之外,振興制造業還需要與“中國制造”相匹配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完善鼓勵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的稅負環境。總而言之,要振興實體經濟,必須首先做強制造業,而這不能停留在空話、大話、愿望層面,而要結合制造業需要的關鍵要素,落實到政策改進的行動中。
郭臺銘:如何解決制造業高端人才短缺問題?
針對人才問題,日前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在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向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問,政府將如何鼓勵和獎勵高端制造業人才下基層?
在郭臺銘看來,產業升級最主要的是人的升級。他舉例稱,富士康最近希望招收兩萬名大學生下工廠,結果發現大學生的動手和動頭腦能力仍須改造,“學校的教育跟實際現場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有6萬名模具基礎工人,可現在都是用大數據、云計算來算這些模具。”
對此,苗圩透露,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有了專門的規劃,但調整起來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沒有一批掌握了高技術的工人,中國要想建成制造強國也是一句空話而已。”
苗圩: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
在論壇上,苗圩還表示,國際上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都表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力,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變。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創新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他指出,近年來我國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但我國制造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還不完善,仍然存在著一些制約創新的短板和弊端。下一步將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全面的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制造業的提質增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