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機器人領域的創業投資就呈現一股熱潮,今年機器人創業熱還在持續,去年谷歌機器人AlphaGo戰勝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引發全球關注,讓機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持續風靡。
機器人產業“虛火”旺盛 潛心修煉技術方是王道
我國連續數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年產量超6萬臺,5年約3000家新增機器人生產企業的“中國速度”令世界驚嘆,也有不少專家表示擔憂:企業多了、機器人“火”了,但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隱憂浮現。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熱捧和各地政府補貼、扶持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全國已有數十個機器人產業園,園區內高新、孵化、新能源等項目紛紛涌現。過去一年更被稱之為“機器人元年”。 全國性的機器人論壇,相關的研討會與生產企業不勝枚舉。
比如杭州對符合一定“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元。煙臺出臺的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等。廣州東莞公布了《東莞市人力資源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人才培育日上了議程。沈陽市緊緊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這一主題,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力推進“沈陽制造”向“沈陽創造”轉變、“沈陽產品”向“沈陽品牌”轉變、推進生產型制造向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
一系列政策方案的出臺實施,著實是為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送來了助攻,一時間,國內掀起了“機器人熱”。據工信部2016年上半年統計,中國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800家。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表明,過去兩年,建成和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月到11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6.4萬臺,比2015年全年產量增長逾90%。僅用5年時間,中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就增長了近3000家。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產業發展又已經開始偏離正常與理性的的軌道。工信部副部長也曾表示,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數量超過了800個,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
從過往多數產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知道,新興的機器人產業也將陷入多數產業難以避免的低端化、山寨化的魔咒之中,如果不攻克核心技術,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長期受制于國外產業巨頭,即在一片虛火中難逃低端產能過剩與山寨與組裝的命運。
核心部件決定了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價格。專家指出,關鍵部件依賴進口,導致國產機器人的成本在國際舞臺上缺少競爭優勢。
事實上,這種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表象的背后,仍有產業轉型考核指標“簡單粗暴”及政策紅利被濫用等問題。大量企業卻是為了追求銷量走低端組裝路線,這種行為往往導致低端產能過剩,致使整個行業陷入求量不求質、薄利多銷的怪圈之中。行業陷入追逐短期利潤的浮躁心態,也使得同行業其他企業群體效仿,很難有企業沉下心來去攻克關鍵技術,進而會導致產業邁向高端的進程受阻,在行業產業鏈喪失先發優勢與頂端的主導權,繼而導致產業核心技術能力上長期受制于人。
從機器到機器人,中國雖然是投資熱,但實際在產業水平上與國際歐美日等巨頭企業都還有不小的距離。如果不從根源發力,攻克技術上的難關,我國的機器人產業或將仍在低端產業鏈徘徊,無法跨越技術的門檻,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