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開展,今年以來,廣西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發電能力持續提升。今年1—6月,廣西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達238.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量達37.3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12.5%、8.9%。進入“十四五”,作為新能源“生力軍”的生物質能源將迎來發展新階段。
IBS2022第十屆生物質能源與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將于2022年9月27日-28日移師杭州舉辦!
近日,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 《關于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到 2025 年,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融合的格局基本形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更加有力,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明顯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單位農產品排放強度穩中有降,農田土壤固碳能力增強,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用能效率提升。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重點工程減排量較2020年分別完成6.86萬噸、0.51萬噸、1.1萬噸、1.52萬噸。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加快步入高質量躍升發展新階段。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公開發布,即日起,推出系列專家訪談報道,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規劃》進行深入解讀,為推進《規劃》切實落地提出寶貴建議。
近日,位于貴陽市白云區的貴陽比例壩生活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廠順利并網發電。
經過破碎加工的核桃殼,與燃煤一同送進鍋爐——國家能源集團河北龍山電廠1號機組吃下了“新食材”。近日,該公司首次實現了燃煤生物質耦合摻燒發電,期間機組各項參數正常。
5月1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規劃》提出,要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推動生物能源產業發展。要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
4月29日電 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消息,29日,國家能源局召開二季度網上新聞發布會,發布2022年一季度能源形勢、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情況以及煤層氣開發情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王大鵬介紹,一季度,可再生能源發展開局良好。全國光伏發電量8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2%;利用小時數262小時,同比減少3小時。
近期,全球糧食價格上漲趨勢明顯加速,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再創新高。
生物質能是與風、光、水齊名的人類認知最早、利用時間最久遠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唯一的可再生碳源,被譽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之外的第四大能源。由于兼具低碳、可再生,以及與化石能源十分相似的元素組成與理化特性,生物質能被公認為是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品和節能減碳利器。雙碳目標提出后,社會各界對生物質能產業寄予厚望。但也有專家提醒,生物質能產業30多年發展展示的“劣績單”,表明該產業自身存在諸多問題,若不能徹底解決,很難獲得更好發展,對節能減碳和實現雙碳目標的貢獻也將十分有限。
4月19日,經過破碎后的核桃殼伴隨著燃煤,共同進入龍山電廠1號機組的鍋爐內作為燃料燃燒發電,期間機組各項參數正常,國家能源集團河北公司首次實現了燃煤生物質耦合摻燒發電。
生物質能源就是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其立足于農林剩余物綜合利用的縣域綜合能源服務產業,具備工農互補的特點,契合國家鄉村振興和碳中和發展戰略,對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富農惠農具有重要意義。
上一頁 1 4 5 6 7 8 ...
34 下一頁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相對成熟,在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大的地區,成為消化利用秸稈的有效技術。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我國已基本具備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氣發電示范項目。我國生物質發電原料多種多樣,原料特性差別明顯,以農業廢棄物為主,還包括林業剩余物和潛在的灌木林。因此,發展生物質發電技術應根據各地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鼓勵生物質發電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在規模上,應根據原料供應的可能性,以中小規模為主。